因為別人也曾這樣寬容你
女兒五歲時,第一次回到她那個地理意義上的家鄉。在那個依山傍水的小縣城裡,女兒樣樣都覺得新奇。她的爺爺更指著一個站在門口,不停地探頭進來看看我們,又趕忙怯生生地跑開的三歲男孩說:「按輩份,他該叫你姑姑呢。」都市的鋼筋水泥早已磨平了人們的親屬輩份觀,面對這個叫她姑姑的人,女兒的親情感和責任感由然而生,她主動地接近那個男孩,把自己吃的、玩的,毫不吝嗇地分給他。
兩天後,女兒與那個男孩玩的時候,哭著回來了。她的褲子上沾滿了泥巴,原來是被那個男孩推到泥坑裡。女兒哭訴著說:「他的小自行車滑到泥坑裡了,我去幫他拉出來,他卻把我推倒了。」我說:「他不是故意的。」女兒說:「他是故意的,他以為我會搶他的東西,其實我沒有,我把自己的東西都給他玩。」後來,從女兒口中,我還知道,這個小男孩已經不是第一次打女兒了,並且都是女兒在幫助他的時候,他以為女兒要傷害他或搶他的東西,他就動手打女兒,然後又立刻跑回自己的家中。女兒問我:「為甚麼我這麼幫助他,他還打我?」
我把女兒摟在懷中,我理解她那種受傷的感覺。當一張笑臉碰在硬石頭上時,那種痛,的確傷人很深。但我無法回答她的問題,因為並非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,愛本來就是一個不等式。
女兒說:「我以後再也不會跟他玩了。」我說:「要原諒他,他比你小。」女兒說:「我已經原諒過好多回了。他打我的小雞,弄壞我的玩具,搶我吃的,還打過我好幾次,我都原諒他了,現在再也不能原諒了。」女兒的爺爺也證明:「那個小男孩蠻橫無理,整條街都很出名。」
我告訴女兒:對那些傷害過你的人,你要迴避,但要寬容。
女兒說:「我為甚麼要寬容?」我說:「因為別人也曾這樣寬容你。」
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,我們接受了別人太多的愛意和寬容:父母寬容我們的叛逆,老師寬容我們的無知,甚至一個走在大街上與我們擦肩而過的陌生人,他也可能已經寬容了我們對他造成的不便或無理。更重要的是,上帝寬容了我們,在我們最悖逆的時候,他的愛從來沒有改變。父母永遠寬容回頭的浪子,上帝永遠寬容懺悔的人類。
我們習慣了別人的寬容,也淡忘了別人的寬容。
寬容的基礎是愛和體諒。當耶穌在十字架上說:「父啊,赦免他們!因為他們所作的,他們不曉得。」這是最高的寬容。耶穌在世上時,曾回答他的門徒關於饒恕的問題:原諒你的弟兄七十個七次。七是完全的代表,意思就是說:你要永遠地饒恕別人。馬太福音十八章中講了一個惡僕人的故事,他的主人赦免了他大筆的債務,他卻為銀頭小利抓住欠他的人不放。這是我們人類處在追求所謂「法理」中的苦毒的嘴臉,但我們忘記了,寬容的本質就是不平等的。我們就是在這種不平等中,接受了上帝的寬容。
寬容也是友誼的基礎。法國的一位道德學家曾說過:「如果你不能裝作沒看見對方的小錯誤,那麼你們的友誼絕對不會長久。」可見,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並不是奠基於雙方的優點,而是奠基於彼此的接納與寬容之中。世界上沒有沒有優點的人,也沒有沒有缺點的人,甚至有時一個人的優點,同時也正是他的缺點。友誼的深度,完全看你與對方相互接納的程度。
寬容也是一個人的生命的成熟度的反映,一個成熟的生命表現在你能更多的體諒別人、理解別人,甚至幫助別人。當你不用好人或壞人來劃分你周圍的每個人時,你就知道,大家都是需要被寬容的人。
寬容也是生活中最美的美德之一,是與每一個諒解的笑容和沉默連結在一起的實際行動,中國有句古話: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。」在退的那一霎那,你就彰顯了最美的品德。箴言第十九章 11 節也講到:「人有見識,就不輕易發怒,寬恕人的過失,便是自己的榮耀。」
寬容首先是與生命和解,其次是與自己和解,最後才是與他人和解。你知道了生命中有許多的無奈,知道了自己有很多的極限後,你就會知道,別人和你一樣,都需要被人寬容。
女兒,當我寫下以上這些文字的時候,我知道,以人的極限,誰都無法做到完全寬容、永遠寬容的;甚至我的生命中,也有許多打不開的心結,有許多不能寬容的東西。但你卻要記住一個規則:不論在何種境況下,你必須努力學會寬容,因為在艱難的人生道路中,寬容是唯一的出路。寬容不是因為你給了別人甚麼,而是因為在以往的生活中,你接受了別人的寬容。也唯有在寬容中,你的生命才能起碇前行。
摘自 <<寫給女兒 - 成長的足印 / 李佳文>>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