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該有的禁區

性教育,對中國的家庭而言,一直是個非常避諱的禁區。

一個姐妹每天清晨七點,與她七歲的兒子一起讀一章聖經,從《創世記》開始,一章一節地讀下去,讀完一章聖經後,才送兒子去上學。

一天,正讀到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老年得子的那一段,聖經上寫著:「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。」兒子問母親:「甚麼叫月經?」母親說:「你長大以後就知道了。」

當那個姐妹告訴我這件事時,我們忍不住一齊大笑起來。我自己也曾用「你長大後就知道了」這句話,無數次地搪塞過自己的女兒。笑過之後又慶幸:「幸虧你兒子沒有說,等他長大以後,再來讀聖經。」那位姐妹也若有所思。

其實我們都知道,正確的方法應該是:盡可能坦誠地告訴他們真相,而不是給他們一個模糊的答案,然後任他們自己去猜、去撞。知道卻做不到,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成長背景,我們沒有受到這樣的教育,並且以講這些知識為禁區。我們並非沒有知識,而是沒有勇氣。

但孩子們的疑問卻不因我們沒有勇氣而降低。據專家分析,孩子在五、六歲的時候,就對性問題產生很強的求索慾。但據我觀察,現在的小孩,從三、四歲起,就有這種意識。女兒三歲的時候就曾問我:「為甚麼男孩可以站著拉尿,女孩卻不可以?」我答:「男孩站著拉尿,不會把褲子弄濕,而女孩卻會。」女兒又問:「為甚麼?」我說:「這是因為男女不同。」女兒又問:「為甚麼不同?」我猶豫很久,但最後仍沒勇氣說出真相,只告訴她:「上帝創造男的和女的時候,就是這樣不同的。」

父母沒有把直接的知識明瞭地告訴孩子,但孩子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自我的探求。每當看到電視各種牌子的衛生巾廣告時,女兒就問:「衛生巾是甚麼?」我一邊答:「是大人用的東西。」一邊忙把話題岔開去。女兒卻仍舊滿腹疑惑。直到有一天,她不知是從哪裡聽來的,還是看來的,很興奮地告訴我:「我知道了,衛生巾就是大人用的尿片。」我佩服女兒的探求精神和總結能力,卻為自己沒有盡責而臉紅。

女兒也總問到自己是從哪裡來的,我則一概答:「上帝創造了你,爸爸媽媽生了你。你開始時住在媽媽的肚子裡,後來又住在爸爸媽媽的家裡。」開始女兒對這個答案還算滿意,但後來有一天,她忽然問我:「我開始是住在你的肚子裡,後來你把我生出來,我又住在家裡,那你為甚麼總說是你和爸爸一起生了我?」我耳紅面赤,卻不知該如何回答。

我們大人在自己設置的障礙中難以自圓其說,窘態畢現。

女兒在電視上看到凡有結婚的鏡頭,都有新娘新郎擁吻的情景,就問舅舅和舅媽:「你們結婚的時候,有沒有像這樣親過嘴?」舅舅舅媽沒有正面回答她,她卻一直記著這個問題。幾個月後,當我從國外回去看她的時候,她很認真地問我:「你和爸爸結婚的時候,有沒有親過嘴?」我遲疑了一下,但還是很鎮定地告訴她:「有。」女兒如釋重負地歎口氣說:「這就好了。」我哭笑不得,不明白她說「這就好了」是甚麼意思。

吃晚飯的時候,所有的親人都聚在一起,女兒忽然很驕傲地向他們宣佈:「我已經問過我媽媽了,她和爸爸結婚的時候,已經親過嘴了。」

滿桌的人先是沉默,繼而哄堂大笑。

我臉紅紅地坐在那裡,隨大家一起笑著。我的心中卻很釋放:好歹我也總算有點進步了。

摘自 <<寫給女兒 - 成長的足印 / 李佳文>>



 2004 © 方 舟 書 室